一直以來對於《收集孩子的人》的作者莎賓娜很有好感。記得當時讀《收》時,才花了兩天的時間,一口氣把厚達快五百頁的書啃完時,第一個感覺是「暢快」!所以一得知她推出了第二部作品《魔女之子》,便二話不說的買了下來,即使,我差點被封面那顆人頭嚇到傻眼。
但是買來之後,欠得書債太多,所以一直隔了將近快兩個月才在星期天晚上拿起來啃。(這其實得感謝某本懸疑小說,讓我看到決定放下!)莎賓娜果真沒讓我失望,又讓我一口氣讀完快五百頁的書!不過這次的感覺多了一樣,就是「恐怖」。
一直以來對於《收集孩子的人》的作者莎賓娜很有好感。記得當時讀《收》時,才花了兩天的時間,一口氣把厚達快五百頁的書啃完時,第一個感覺是「暢快」!所以一得知她推出了第二部作品《魔女之子》,便二話不說的買了下來,即使,我差點被封面那顆人頭嚇到傻眼。
但是買來之後,欠得書債太多,所以一直隔了將近快兩個月才在星期天晚上拿起來啃。(這其實得感謝某本懸疑小說,讓我看到決定放下!)莎賓娜果真沒讓我失望,又讓我一口氣讀完快五百頁的書!不過這次的感覺多了一樣,就是「恐怖」。
最近的讀書量減少許多,以往每個星期,甚至每一兩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小說,但自從結婚後,閱讀變得是一件奢侈的事。只能把握零星的時間看書,在捷運等車時,晚上看完稿後,假日午後的一兩個小時,公公婆婆不在家時......這樣算一算,似乎時間也不是那麼零碎,這些零碎的時間拼湊起來的時間也頗長的,足夠我將書看完。
就這樣,抽空看得比較深入的也變得有限,一本書在手上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長,從一個星期,變成兩個星期,最後變成一個月,直到朋友、同事催促,才快點囫圇吞棗地看完。雖說這種感覺很差,但是也因為慢,能看得仔細的也說得出來。
這個月是非常有趣的一個月。除了終於敲出時間去渡假外,最有趣的還是處理了兩本性質很接近的書。都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關。只是一個如同書名《緩慢的人》一樣,是個步入耳順之年的老作家;另一個雖然斯人已逝,但所塑造出的陽剛形像一直深入人心,而這個人就是厄尼斯‧海明威。
我對海明威的印象大概還停留在幼年讀到的《戰地鐘聲》、《戰地春夢》和《老人與海》,至於海明威個人的一生如何,多半都是從一些媒體報導得知。諸如他愛喝酒、住在古巴、常年為憂鬱躁鬱所苦、娶了好幾任老婆,最後舉槍自盡身亡。爾後,家族也陸續傳出幾個成員也以自殺為人生畫下句點,尤其是孫女瑪歌的自殺更是轟動媒體。這本書也提到家族狀況為何會如此,雖然遺傳占了重要因素,但不難想像,壓力是一大因素。